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

辨明真理、認真遵行

使用者工具

網站工具


commentary:acts:2.1-2.13_20140308

(使徒行傳 2:1-13)《五旬節的恩賜》

  • 題目:《五旬節的恩賜》
  • 主講:LYX 牧師、傳道。
  • 時間:20140308,安息日敬拜聚會。
  • 地點:嘉義會堂。
  • 開會詩:我的神我敬拜你、無限的愛(台語)
  • 閉會詩:全然向你
  • 經文:(使徒行傳 2:1-13)
(徒 2:1-13)
1 五旬節到了、門徒都聚集在一處。
2 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、好像一陣大風吹過、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。
3 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、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。
4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、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、說起別國的話來。
5 那時、有虔誠的猶太人、從天下各國來、住在耶路撒冷。
6 這聲音一響、眾人都來聚集、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、就甚納悶.
7 都驚訝希奇說、看哪、這說話的不都是加利利人麼.
8 我們各人、怎麼聽見他們說我們生來所用的鄉談呢。
9 我們帕提亞人、瑪代人、以攔人、和住在米所波大米、猶太、加帕多家、本都、亞西亞、
10 弗呂家、旁非利亞、埃及的人、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、從羅馬來的客旅中、或是猶太人、或是進猶太教的人、
11 革哩底和亞拉伯人、都聽見他們用我們的鄉談、講說 神的大作為。
12 眾人就都驚訝猜疑、彼此說、這是甚麼意思呢。
13 還有人譏誚說、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。

解經的原則

  聖經不是世上的書,但也是由人所寫下,由字組成句子、句子組成段落,並且有其文學的架構,在理解上必須考慮其文學架構——《提多書》是很好的例子。

  (徒 2)有「開始的反應」,也有「最後的反應」。中心點是:「彼得的見證」,其見證的目的是要讓人明白聖靈降臨的目的。

經文的背景

為何要說方言?為何以此作證據?

  西乃山律法頒佈之時,就是在五旬節,這是聖靈降臨在五旬節的背景。

  西乃山頒佈之時的大自然情況,有大聲響,有風、有火,這和聖靈降臨時情況類似。

文學架構

  聖靈降臨的敘述用了七句話,這必須要從原文希臘文才能看出。每句話都有主語和述語,每句之間用了六個連接詞,如同階梯一般。(後記:此七句話以兩類比事件呈現,前為異象,後為實際事件,異象描寫用:響聲、像風、充滿、屋字詞;實際事件描寫用:舌頭、像火、充滿、人字詞,是以屋喻人方式的寫法。)

  「他們按聖靈所賜的口才,說起別國的話」  本意是「他們用其他語言,像先知般說話」。

  「方言」  本意是「舌頭」。這是相反於巴別塔事件,當時人的語言由一致變成不同,而聖靈降臨時言語變成統一。

  「帕提亞……亞拉伯」  這代表當時的文明地區。

  地名中不提「居比路」、「希臘」,而這些地方是透過神的工人保羅去補足的,將福音傳到這些地方。(徒 19)記載在以弗所聖靈的降臨,是《使徒行傳》中最後一次有關聖靈降臨的記載,足證本書前後的完整性。

聖靈降臨七階段

  • 1. 門徒同在一起禱告
  • 2. 自天的響聲如風而來
  • 3. 響聲充滿全屋
  • 4. 分散的舌頭如火顯現
  • 5. 舌頭坐落每一人上面—— 方言是給每一個人的
  • 6. 都被聖靈充滿
  • 7. 用其他語言先知說話

虔誠者的回應

  • A、開始的反應:混亂、驚訝、希奇
    • B、聖見用各人鄉音談論
      • C、四方外邦地與兩種守節期者
    • B、聽見用自己語言談論神的大作為
  • A、最後的反應:驚訝、困惑、譏笑

  西乃山頒佈律法,使人知道神對人的要求標準,但是沒有解決人肉體軟弱、不能遵行的問題,因為人絕對無法靠肉體去遵行、成就律法之要求。聖靈的降臨,就是要解決肉體的問題,使人可以不靠肉體,而能靠聖靈,遵行律法。

  舊約先知說,神要使用外邦人的舌頭。神的靈臨到,使人的舌頭說話——神用舌頭作為記號,舌頭也成為神所使用的工具。

  在新約經文中,耶穌要用火和靈為人施洗。聖靈降臨時有火、有靈,是表明聖靈降臨成為審判的記號。耶穌如此,我們每個信徒也要如此。

  雅威聖會不斷強調聖靈的重要性,也會不斷地重覆,因為若沒有這個基礎,則不可能講律法的內容。

LYH回應

  神興起雅威聖會,有別於傳統。大家可以一同講,一同分享。

  感受最深的是「七階段」,尤其是先有舌頭坐落各人頭上,其後才是被聖靈充滿。這有別於其他說法,只求聖靈充滿,而不重視方言。

  如果受聖靈、說方言、諸恩賜等事不明瞭,則無法明瞭更進一步的律法的內容。

commentary/acts/2.1-2.13_20140308.txt · 上一次變更: 2024/04/04 20:44 -0500 Thu. (2 個月前) 由 127.0.0.1

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