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mentary:luk_12
差異處
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。
下次修改 | 前次修改 | ||
commentary:luk_12 [2013/01/18 04:01 -0600 Fri. (12 年前)] – 建立 yoseph | commentary:luk_12 [2024/04/04 20:44 -0500 Thu. (13 個月前)] (目前版本) – 外部編輯 127.0.0.1 | ||
---|---|---|---|
行 1: | 行 1: | ||
- | ====== 《路加福音》第 12 章註釋 ====== | + | ====== 《路加福音》第十三講(12章上)註釋 ====== |
時間:2013-01-12,安息日。經文:(路 Luk 12: | 時間:2013-01-12,安息日。經文:(路 Luk 12: | ||
- | + | 以下的播放列表可能包含更大的範圍,因此請根據您的需要,自由選擇播放。\\ | |
- | 以下請根據時間及經文,選擇相應的檔案文件。 | + | 可根據名稱中的用詞,識別出不同的內容類型,例如:講解(人名縮寫)、禱告(pray)、讚美詩(hymn)、討論(discuss)等。 |
{{jukebox>: | {{jukebox>: | ||
行 10: | 行 10: | ||
---- | ---- | ||
+ | 以下為 LYX 主講: | ||
+ | |||
+ | 這是「耶穌上耶路撒冷」的第一大段中,第三小段的內容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== 用詞 ===== | ||
+ | |||
+ | 作者使用以下的用詞,將內容串連起來: | ||
+ | |||
+ | ==== 假冒為善 ==== | ||
+ | |||
+ | 「假冒為善」在本段中出現三次: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== 比喻 ==== | ||
+ | |||
+ | 「比喻」(GK3850)παραβολ?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另用「好像、比如」(GK3664) ? | ||
+ | |||
+ | (12: | ||
+ | |||
+ | 經文有四段內容都跟「比喻」有關: | ||
+ | * Luk 12:16-21 | ||
+ | * Luk 12:35-48 | ||
+ | * Luk 13:6-9 | ||
+ | * Luk 13:18-21 | ||
+ | |||
+ | 也有內容雖沒有說這是比喻,但其用法是和比喻很類似的用法: | ||
+ | * Luk 12:2-3 | ||
+ | * Luk 12:6-7 | ||
+ | * Luk 12:24-28 | ||
+ | |||
+ | 如果將以上這些經文相比較,那麼在(12: | ||
+ | |||
+ | =====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 A段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* (Luk 12: | ||
+ | * 這兩段類似處:都用「假冒為善」這詞(Luk 12:1, Luk 13: | ||
+ | * 但是相對的,由這主題延伸出來的後續內容(Luk 12: | ||
+ | * (Luk 12: | ||
+ | * 同樣地,對於管會堂的安息日事件(Luk 13: | ||
+ | * 而是說,神國如芥菜種和麪酵,是會長大、變質的。這種「長大、變質的特性」,並未和「假冒為善」有直接的關聯。而是用一種迂迴的說法,讓我們來思考有關「假冒為善」與「門徒受逼迫」之間的關聯性。以及「安息日的假冒為善」跟「神國的長大」之間的關聯,這需要讀者好好去思考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為何不斷地用「比喻」? === | ||
+ | |||
+ | 耶穌講的比喻分兩種,一為明確的比喻,另一為暗示的比喻(暗喻)。 | ||
+ | |||
+ | - 明確的比喻 | ||
+ | * 說明:就是耶穌講完比喻後,會將實際的內容講得很清楚;會將這比喻所教導的中心點是什麼,以及教導的目的在哪裏,耶穌會講解清楚。 | ||
+ | * 例如(路 Luk 8)神國如人撒種的比喻,是明確的比喻。 | ||
+ | - 不明確的比喻(暗喻) | ||
+ | * (路 Luk 13: | ||
+ | |||
+ | === 以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(路 Luk 12: | ||
+ | - 人的生命不在於家道的豐富; | ||
+ | - 人在神的面前如果不富足,他將會如這富人一樣,被神收回他所擁有的這一切。 | ||
+ | |||
+ | 這兩點看似為明示的比喻,不過,如果我們考慮到這段經文和下文的關係——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對眾人說的內容是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 為什麼耶穌需要教導這個? === | ||
+ | |||
+ | 若人生的價值不在乎家道豐富,那麼在於什麼呢? | ||
+ | |||
+ | 到底人生真的價值是什麼?耶穌在對眾人的比喻中,他並未講出來。反而耶穌是在(路 Luk 12: | ||
+ | 這樣的用法是很獨特的用法,不斷地強調比喻的真正用意何在,讓讀者能不斷地思考:經文所講的前因後果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以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這是有關於忠心僕人的比喻。彼得隨後發問:「這比喻是為誰說的?」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後接(路 Luk 12: | ||
+ | 耶穌他就是那個忠心的僕人。 | ||
+ | 他就是對那「忠心的僕人」的再次解明:要如何成為一位忠心的僕人? | ||
+ | 就是要像耶穌一樣,他真正地完成父神所託付給他的責任。 | ||
+ | |||
+ | 從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 B段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| ||
+ | |||
+ | * A段(Luk 12: | ||
+ | * B段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 B段談「假冒為善」的人不懂得分辨何為公義 === | ||
+ | |||
+ | B段落談到:「假冒為善」的人不懂得分辨真正的時機。他們不能分辨,現在如何才是真正公義的事情。 | ||
+ | |||
+ | 耶穌責備他們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 根據時間用詞,可分為三段 === | ||
+ | |||
+ | B段落是在談到:對時候的認識。這一段特別強調時間方面的用詞,也用了許多比較時間的用詞。由此延伸出三個段落: | ||
+ | |||
+ | - (Luk 12: | ||
+ | - (Luk 12: | ||
+ | - 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 用詞上的關聯 === | ||
+ | |||
+ | == 「丟」 == | ||
+ | |||
+ | 「丟」在(路 Luk 12-13)兩章中出現4次: | ||
+ | - 我們要怕那……有權柄丟在地獄裏的(路 Luk 12:5); | ||
+ | - 花、草今天還在,明天就丟在爐裏(路 Luk 12:28); | ||
+ | - 耶穌說:「我來要把火丟到地上」(路 Luk 12:49); | ||
+ | - 耶穌說:「若不與對頭和結……就把你丟(下)到監獄裏(路 Luk 12:58) | ||
+ | |||
+ | 綜觀以上四點,都與審判有關。 | ||
+ | |||
+ | 若你不能判斷時機,你沒有那樣的智慧;你像那假冒為善的人,認為:「沒關係!時間還沒到」,那麼你就要承受審判,要像「丟在地獄裏、丟在爐裏、丟在火裏、丟到監裏」一樣,要受到神的審判! | ||
+ | |||
+ | 透過「丟」這個詞,將**時間**和**審判**互相關聯起來。 | ||
+ | |||
+ | 由此可以了解,為何一開始耶穌就要先談到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雖然(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主題:耶穌要上耶路撒冷,要完成神的國。相對的,門徒應當馬上看明,在這個緊迫的時機裏,應該怎麼做。甚至耶穌以後不與門徒同在了,門徒就應當接受耶穌基督的教導,要能堅持下去,把神國繼續傳遞下去。如果門徒失職了,就不是個忠心的僕人。 | ||
+ | |||
+ | ==== 經文中心點(Luk 12:35-53) ==== | ||
+ | |||
+ | 如果將經文分為五大段,則其中心點在(Luk 12:35-53) | ||
+ | |||
+ | - (12: | ||
+ | * 要坦然以對,將神國信息坦然向世人傳講。 | ||
+ | - (12: | ||
+ | * 你是靠着誰活着?我們該對神負責,而不是為着這些食物而負責任——這才是對財寶的真正用意。 | ||
+ | - (12: | ||
+ | * 作為忠心的僕人當知,受神託付這些財寶,當如何使用財寶?而不受限制?方為真正忠心的僕人。 | ||
+ | - (12: | ||
+ | * 若你不能明白時機,及時地行出「義」的話,那麼你就會如主耶穌所說: | ||
+ | * 彼拉多之殺害:表示那樣的逼迫和殺害將會臨到; | ||
+ | * 希羅亞樓之倒塌:若你不能判斷時機,那麼這樣的禍患將馬上臨到。 | ||
+ | * 本段不斷強調:主人是在僕人意想不到的時候來到,如果僕人不預備好的話,就不是個忠心的僕人。 | ||
+ | * 忠心的僕人當做的是:要好好地預備,及時地行出「義」(遵行一切的律法、神的旨意)。 | ||
+ | - (12: | ||
+ | * 對於神的忠心僕人,傳神國的福音,是要讓人得到真正的安息,就是回到律法的最中心點:行出神的義!讓世人、讓神所造的,能夠跟神一同得到真正的安息。 | ||
+ | |||
+ | 以上我們就可以將這一整段串連起來! | ||
+ | |||
+ | 許多人以為這整段內容是耶穌的演講集,由許多小段落的教導收集而成——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!更重要的是要能抓住教導的中心思想,方能有更大的幫助! | ||
+ | |||
+ | ==== 自耶穌面向耶路撒冷開始(Luk 9:51) ==== | ||
+ | |||
+ | 自耶穌面向耶路撒冷開始(Luk 9: | ||
+ | * 一、(路 Luk 9: | ||
+ | * 二、(路 Luk 11:1-54) | ||
+ | * 三、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很獨特地,這三個段落中出現了三個詞,且出現的次數一模一樣: | ||
+ | |||
+ | === 「神國」 === | ||
+ | |||
+ | 「神國」以下第一段中出現兩次: | ||
+ | |||
+ | * 第一段(路 Luk 9-10)中出現兩次 | ||
+ | * 1.(Luk 9: | ||
+ | * 2.(Luk 10: | ||
+ | * 神國的臨到是最中心的信息,門徒要去傳講神國的臨到。 | ||
+ | * 「神的國」含意是「神的統治」「神的統治的區域」; | ||
+ | * 「神國的臨到」就是「透過神國的律法典章來統治神所創造的一切。」 | ||
+ | * 不再是撒但透過罪來統治,而是神透過義(就是祂的律法典章)來統治祂所創造的大地。 | ||
+ | * 這就是真正福音的信息,所以稱之「神國的福音」。就是神的律法要統治這個世代,神的義要被通行出來——對比的是撒但的國度。 | ||
+ | * 我們得到救贖的人,就要為着神的國爭戰,為神的國獻上我們的一切。 | ||
+ | * 第二段(路 Luk 11)「神國」也出現兩次 | ||
+ | * 1.(路 Luk 11: | ||
+ | * 「神的名」在上安息日 Luk 11 曾解釋過:「神的名」是和「神的律法」「神的公義」「神的救贖、創造」包括「神所擁有的一切」。 | ||
+ | * 「神的國」臨到就是要來彰顯「神的名」,就是彰顯「神的律法」「神的公義」「神的救贖、創造」,彰顯「神一切的本質」。 | ||
+ | * 2.(路 Luk 11: | ||
+ | * 耶穌透過神所賜給耶穌的能力(神的指頭/能力),將撒但的勢力趕出; | ||
+ | * 神的指頭/能力,等同於耶穌應許要賜聖靈給一切相信他的,跟隨他到底的門徒。 | ||
+ | * 聖靈的臨到(路 Luk 11: | ||
+ | * 第三段(路 Luk 12-13)談到兩次「神的國」 | ||
+ | * 1.(路 Luk 12: | ||
+ | * 因為外邦人不了解神的律法典章,所以只能看到現今的世代,只看到能養活他自己的財物。沒有律法典章的人只能汲汲營營於生活。 | ||
+ | * 門徒,是己經來跟隨耶穌基督了,知道耶穌基督的教導的,相信耶穌基督是神所設立的基督的人,就該來祈求神的國。神也樂意將神的國賜給他們,也就是,神也樂意把聖靈賜給他們,樂意讓神的國在這等人身上顯露出來。撒但在這等人身上沒有權勢,沒法得勝這等人。 | ||
+ | * 耶穌基督應許:的只要你願意將心思放在神的國裏,神就樂意在這樣的人身上,彰顯神的權柄榮耀。 | ||
+ | * 2.(路 Luk 13: | ||
+ | * 芥菜種、麪酵會長大、發起。意味着神的國最終會被建立起來。神的國在那當時似乎看不出來,大多以為耶穌是要來建立自由的猶大國。 | ||
+ | * 神的國先是在耶穌基督身上——耶穌埋到田裏,藏到三斗面裏,就等同他要走到十字架一樣——最終要透過聖靈的臨到,讓全團發起來,讓這樹長大起來,讓神的國透過耶穌基督被彰顯起來。 | ||
+ | |||
+ | 以上是三大段,各二次,共六次,都是談到耶穌上耶路撒冷為要成就「神的國」,要透過聖靈來成就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「聖靈」 === | ||
+ | |||
+ | 「聖靈」也出現三次,每段中出現一次。 | ||
+ | * 耶穌在聖靈裏歡樂(路 Luk 10:21) | ||
+ | * 聖靈在耶穌身上的工作,讓耶穌知道他的啟示是來自於父神,他樂意把這樣的啟示交付給他的門徒。 | ||
+ | * (路 Luk 11: | ||
+ | * 如此的祈求,等同於祈求神的國、等同於祈求聖靈。故這就等同於(路 Luk 12: | ||
+ | * (路 Luk 12: | ||
+ | * 在門徒身上,聖靈的工作有奇妙的兩方面,稍後再敘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「擺上」 === | ||
+ | |||
+ | * (路 Luk 10: | ||
+ | * 門徒只要吃得飽足就好,不要去計較。 | ||
+ | * (路 Luk 11: | ||
+ | * 這裏談,門徒能給人什麼。門徒要將神的國擺上,給人。 | ||
+ | *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= (路 Luk 12)詳細內容 ===== | ||
+ | |||
+ |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「假冒為善」本意是「演戲;戴着面具,演在世人面前」。經上也記,耶穌也不得不在世人面前演戲,保羅也以競技場、劇院的比喻說法,說他不得不在世人面前演,因不接受神國的福音。 | ||
+ | |||
+ |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誰立我作你們斷事,分家業的官? | ||
+ | |||
+ | 分家業是按舊約希羅非哈之女求分家業。猶太人會請求拉比為其分家業,故這人將耶穌看作是拉比。——耶穌要強調他來世上的目的,不是來分家業的。 | ||
+ | |||
+ | 生命的價值在於「人在神面前是富足的」,在於不要看重今世的吃喝需用。 | ||
+ | |||
+ | 實際內容:(路 Luk 12: | ||
+ | 按(徒)亞拿尼雅事件,變賣家產並不是強制性的。保羅也沒有強制外邦信徒變賣。 | ||
+ | 要按實際的需要,將自己的財物去供應給有需要的人們。 | ||
+ | |||
+ | ===== 回應 ===== | ||
+ | |||
+ | 耶穌對門徒適時的教導。 | ||
+ | |||
+ | 耶穌警戒門徒,勿像文士法利賽人那般地假冒為善,勿怕人要怕神。反觀法利賽人是怕人,但忽略了懼怕神,他們會在人前有所隱藏。 | ||
+ | |||
+ | 門徒勿認錯了主的職份,否則會有偏差。門徒要明白今生今世所當追求的是什麼。 | ||
+ | |||
+ | 要認清時機!耶穌上耶路撒冷是有緊迫性的。人生的功名利祿是短暫的。 | ||
+ | |||
+ | ===== LYH傳道 ===== | ||
+ | |||
+ | 聖經的深奧。少有人深入地,將經文串連起來。深感過去所聽到別人所傳的道,是何等地淺薄。 | ||
+ | |||
+ | 我對今日所講的內容,還是不太能抓住中心要旨。要視每個人自己是否願意下功夫,願意反覆地一次、兩次、三次……五次……多次地、深入地研讀、學習、思想經文! | ||
+ | |||
+ | ==== 聖靈的重要性 ==== | ||
+ | |||
+ | (太、可)的角度,是談世人、宗教領袖們對聖靈的褻瀆。(路)更強調褻瀆者們的可惡,不聽從神的使者——耶穌。且耶穌極力要教導門徒能穿戴上神的全副軍裝。 | ||
+ | |||
+ | 人若只是聽,而不是真的願意投入、付出代價、實際地跟從主耶穌,便還是不能真明白主的比喻。就算是當時的門徒們,仍然以為耶穌是上耶路撒冷是要得地上的王位權勢,而不能真的領會主耶穌的真正使命! | ||
+ | |||
+ | ==== 在神的使者面前 ==== | ||
+ | |||
+ | 耶穌是神的使者(神所差來的信使),跟從者們應當要先認定他的身份。而門徒後來也要成為被差的人,也就是成為神的使者,那時就不要怕人的迫害,而要怕有權勢的神。 | ||
+ | |||
+ | 聖靈之重要性:神將福音真理傳給主耶穌,主耶穌再傳給聖靈,聖靈再傳給門徒,門徒才能傳給世人們,因此聖靈是極其重要的,確保所傳的是合乎神的旨意! | ||
+ | |||
+ | 人生精力有限,若多求今世財寶就少有心力求神國(天上的財寶)! | ||
+ | |||
+ | ==== 對於變賣家產 ==== | ||
+ | |||
+ | 要按律法的精義,盡心盡意盡力地愛神且愛人如己。在當時有許多歸國猶僑,為了讓他們能更好地追求真道,就適時適量地供應人。這並沒有違反律法的內容及精神。不可望文生義,任意解釋或演繹此內容。 | ||
+ | |||
+ | 舊約時,以色列人進迦南地,有些支派就馬上要求分地,為此摩西很不喜悅,要求他們也要一同去幫助弟兄們得地後,才能回自己地業。但是以色列人故步自封,並沒有完全按照神的吩咐去趕出所有迦南人。他們大多只顧自己,不顧他人,勤於內鬥而疏於抗敵。神的旨意是要以色列人將福音向外邦傳揚,但是大多數以色列人卻拘守在以色列地,少有人向外傳,因此神特意興起保羅向外邦人傳揚。 | ||
+ | |||
+ | ==== 要極力地讀聖經 ==== | ||
+ | |||
+ | 要極力地追求真理,要排除一切的荊棘、阻礙、思慮、宴樂! | ||
+ | |||
+ | 從經文上可知,身體和靈魂的得救是不能分開的,絕對不同於現今的流行的想法。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= 討論 ===== | ||
+ | |||
+ | 關於(路 Luk 12: | ||
+ | |||
+ | |||
+ | ===== 講章十三(12: | ||
+ | |||
+ | =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* A. 12: | ||
+ | * a. 12:1 | ||
+ | * b. 12: | ||
+ | * 12: | ||
+ | * 12: | ||
+ | * 12:8~12 受逼迫時聽從聖靈 . | ||
+ | * B. 12: | ||
+ | * a. 12: | ||
+ | * 12: | ||
+ | * 12: | ||
+ | * 12:22~34 心繫神國為真財寶 | ||
+ | * b. 12: | ||
+ | * 12:35~40 儆醒和預備兩比喻 | ||
+ | * 12:41~48 忠信與否的比喻 | ||
+ | * 12:49~53 耶穌自己的見證 | ||
+ | * c. 12:54~13:9 分辨時機及時悔改 | ||
+ | * 12:54~59 假冒為善者不能判斷時機 | ||
+ | * 13: | ||
+ | * A'. 13: | ||
+ | * a. 13: | ||
+ | * b. 13: | ||
+ | |||
+ | A 與 A' 段架構相似處在於兩點,一是都用假冒為善一詞作為主題,一是此主題與下一段內容無直接聯接點,而是迂迴說法的延伸教導。 | ||
+ | |||
+ | B 段以三次耶穌說話被打斷定(12: | ||
+ | |||
+ | === 內容用詞特點 === | ||
+ | |||
+ | 本大段經文是耶穌幾次演講的組合體,對比《馬太福音》分散在(6, | ||
+ | |||
+ | 一般詮釋者僅視本段落為連續演講的隨意組合,未能串聯教導焦點,失去作者寫作編輯的目的。多因被文章中耶穌說話對象轉移快速而困擾,且說話內容沒有明顯連貫性,以致產生分割現象。然而作者故意用幾個詞做連接,例如: | ||
+ | * 假冒為善(12: | ||
+ | * 神國(12: | ||
+ | |||
+ | 段與段之間也有相同詞做連接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“丟”一詞出現在前四段中。 | ||
+ | |||
+ | 時間用詞的比較用法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3: | ||
+ | * (13: | ||
+ | 以上都使文章關聯彼此結合。 | ||
+ | |||
+ | 本大段與前面兩大段(9: | ||
+ | * 神國在三大段中都提到兩次:首段在(9: | ||
+ | * 聖靈在三大段中都提到壹次“(10: | ||
+ | |||
+ | 作者編輯目的由此窺知: | ||
+ | 神國臨到和聖靈未來工作,是耶穌上耶路撒冷的終極目標, | ||
+ | 只有上耶路撒冷成就神計畫,神國才能臨及地上,聖靈才能按父神應對降至信徒。 | ||
+ | |||
+ | “我告訴你們”出現七次,“我實在告訴你們”出現三次,是作者一再使用的語法,比較(4: | ||
+ | |||
+ | =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* 壹、引言 | ||
+ | * 貳、主論 | ||
+ | * A. 遠離假冒為善的影響 | ||
+ | * 1b 遠離那酵 | ||
+ | * 2 凡事都將被揭露知曉 | ||
+ | * 3 每句話將被聽見宣傳 | ||
+ | * B. 當懼怕那擁有生命權柄者 4~7(鑰字:懼怕) | ||
+ | * 4 勿怕那殺身體者 | ||
+ | * 5 當怕那有權丟入地獄者 | ||
+ | * 6~7 因神會紀念,勿懼怕 | ||
+ | * C. 面對逼迫如何正確答話 8~12(鑰字:說) | ||
+ | * 8~9 凡認主的,主將認他;否認主的,將被否認 | ||
+ | * 10 凡褻瀆聖靈主將不被赦免 | ||
+ | * 11~12 當被審判時聖靈將指教當說的 | ||
+ | |||
+ | 本段落就經文本身以耶穌三次對門徒說話(1, | ||
+ | |||
+ | 作者以法利賽人的酵為媒介,引申出三方面的教導,然而事實上都指向日後耶穌受難,門徒將遭遇與耶穌相同的迫害,此時就當坦然以對,堅持信心勇敢面對逼迫的審問,勿怕身體的遭害,勿隱藏所知的真理,光明正大的作見證,成為本段教導主題。酵的意義在此指影響力,法利賽人假冒為善影響力,是耶穌要門徒注意自己是否同樣犯相似的問題。此虛假不在日常生活,而在面對逼迫時的偽裝、閃避,在他人質問時的掩蓋、否認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1a) === | ||
+ | |||
+ | == “在這情況下,群眾幾萬人被召聚,甚至彼此踐踏” == | ||
+ | 經文開首即連接11章耶穌被質疑趕鬼的能力和干犯潔淨條例,這些情況的延伸,才接續本段的教導。耶穌本身都受質疑攻擊,他事先為門徒打預防針,免得門徒日後失去見證的勇氣。背景再指出另一點,只有那甘願撇下所有來跟從的,才是耶穌首要教導的對象。神國是要傳給全世界,但是只有少數有信心者才能承受,而為之見證神的統治是可以在祂的創造物中通行的,這個原則耶穌深深抓住,而不為眾多人數的迷戀所迷失,專注在他為神國建立工人的事上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1b) === | ||
+ | |||
+ | == “當不住地注意你們自己遠離那酵,就是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” == | ||
+ | 假冒為善,在希臘文中原指演員的扮演,轉指作假,偽造,欺騙,指人則是善於表演的人,作偽者,偽君子。動詞在本節出現,名詞在(6: | ||
+ | |||
+ | 由作者使用地方的含意: | ||
+ | * (6: | ||
+ | * (12: | ||
+ | * (13: | ||
+ | |||
+ | 由以上可統籌此字使用意涵,假冒為善尚不足以完整表達本字含意,反而原意“演戲”更直接表達字意。 | ||
+ | |||
+ | 法利賽人在世人面前演他是虔誠的義人,耶穌要門徒在日後受逼迫時,在有權審判者面前不要演出像無辜者,好似與耶穌的道無關——如彼得的三次否認主。 | ||
+ | |||
+ | 耶穌和保羅都提到他們自己是不得不被逼表演在世人、天使、撒旦眼前,來為神作見證,然而對所教導者都指明受教者不要演戲,而是真實的生活,真實的說 話,真實的行為,無論是處在何種狀況下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== 門徒要如何面對逼迫 == | ||
+ | 這兩節內容出現於(太 10: | ||
+ | |||
+ | 這兩節是一個巧妙的比喻說法,在凸顯事實會被眾人知曉,而這事實是指門徒受教的目的是公開為主作見證的事。門徒暗中所說,附耳所講,日後將被眾人聽見、宣傳,都是在大逼迫後必會發生的事,也應驗在(徒 8 章)以後,因此耶穌的話另一層的意義在教導門徒堅定活在神的面光中,不要受人的種種行為所影響,而失去美好見證。最終在神的審判台前,一切都將敞開,門徒的義將被評議,不只是世人會去評斷而引為攻擊的目標,神也按此作獎懲。則面對逼迫的反應和處置,才是門徒真正的義的彰顯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朋友” == | ||
+ | 路加特愛用此字眼,共出現15次為新之冠。耶穌稱門徒為朋友,僅本處及(約 15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懼怕” == | ||
+ | 出現五次是本段中心思想,另出現於32節求真財寶的段落中,再比較同出現的“身體”、“思慮”二詞,則兩段內容有彼此連繫關係。不懼怕殺身體者,即對那些逼迫、殺害信徒者不要懼怕,經文並未暗指對象為撒旦,雖然背後主使者是牠。 | ||
+ | |||
+ | 作者在第(4)節比(太 10: | ||
+ | |||
+ | 生命的評價不以今生看得見、身體體驗得到的,做為準則,耶穌將之比較日後地獄之刑和神國之福兩項,來安慰門徒能堅持所信的。殺身體的不要怕兩次(4, | ||
+ | |||
+ | == “現在就當懼怕那殺了以後擁有權柄投入地獄者” == | ||
+ | 此“勿怕…而當怕…”句型,是仿照(賽 8: | ||
+ | |||
+ | == (6~7)節 == | ||
+ | 以麻雀為喻,比較出神對門徒的眷顧是無微不至,神不會忘記門徒生命需求。再以頭髮都被數算過為喻,指出神的看重生命。人比麻雀貴重,是神創造時已指明的,絕非佛教的眾生平等,生命本身有輕重,當罪未作王掌權時。信徒若不失去神形象的見證,神看他比其他生命更寶貴,這是第一層神對受逼迫者的安慰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== 受逼迫時坦然以對,見證神的國度信息 == | ||
+ | 先以兩種情況指出,當門途被帶到世間審判官前時,門徒的回答為何。承認、否認、說話、褻瀆、分訴等詞都與說話有關。言為心聲,在本小段中正與“演戲”一詞相對,若門徒在世人面前演戲以保障自身生命,神視門徒所說的即是他所信的,而評斷他。反之門徒在受逼迫時坦然以對,見證神的國度信息,神亦視門徒所說的即他所信的而評定之。 | ||
+ | |||
+ | == 門徒在人面前所說的一切話,神更不會忘記 == | ||
+ | (6)節先提在神面前的事,(8~11)節提到在人面前和在神的使者面前的事,兩者相互呼應。麻雀在神面前都不會被忘記,門徒在人面前所說的一切話,神更不會忘記。(8~9)節是應許與報應並列,門徒當知要選擇何項。(10)節是人子時代和聖靈時代比較,當人子時代對人子排斥尚有機會悔改而得赦免,但若聖靈臨及以內住人裡面時代,再拒絕聖靈的內住引導時,就無可能悔改以得赦免了。由彼得否認主的事上可以比較之。對看得見的人子排拒,是當人子尚未成就救恩,神尚未立他為基督,但對看不見的聖靈排拒,等同他是拒絕承認神所立的基督,救恩與他無關。因此本句話實指門徒在世人面前公開否認耶穌是基督之意。 | ||
+ | |||
+ | == 為義受逼迫者聖靈必然及時幫助 == | ||
+ | (11~12)節是神應許為義受逼迫者聖靈必然及時幫助,因此本段內容成為受逼迫者第二層的安慰。聖靈工作在此被特別強調,首先是聖靈要接續人子的工作(10節),人拒絕人子尚有救,若拒絕聖靈臨到,亦即不追求聖靈臨到,救恩就與他無關。其次已擁有聖靈內住者,日後若再拒絕聖靈的指教、引導(12節),神亦視如被教者,在末日審判亦不承認他擁有救恩。今日人大多對聖靈兩個層次的工作分不清楚,以致不是未曾向父求聖靈,就是曾有聖靈內住卻不再聽從聖靈的教導,都終將失去救恩。 | ||
+ | |||
+ | == “褻瀆” == | ||
+ | 原指說大不敬的話,過去分詞,並無持續性的含意,故並非指經常藐視聖靈的工作,(太 12: | ||
+ | |||
+ | =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* 壹、耶穌職事非為今世產業 | ||
+ | * 貳、人生命價值在乎對神富足 15~21 | ||
+ | * A.留心看守遠離各樣貪婪 | ||
+ | * B.財主的比喻 | ||
+ | * C.當對神積存而富足 | ||
+ | * 參、心繫神國為財寶 | ||
+ | * A.生命勝於飲食 | ||
+ | * B.烏鴉的比喻 | ||
+ | * B’百合花比喻 | ||
+ | * A’當求得天上財寶:神的國29~34 | ||
+ | * a 別尋求吃與喝 | ||
+ | * b 當尋求神的國 | ||
+ | * c 當為自己製作財寶在天上33~34 | ||
+ | |||
+ | 本段落以耶穌對三種人說話(14, | ||
+ | |||
+ | 第壹段以一人求主為他分家業為文章切入點,地上產業轉向天上財富,可由耶穌的答覆所隱諭。 | ||
+ | |||
+ | 第貳段以耶穌對眾人說話教訓用比喻,作為教導的主軸,其最後一句(21)節成為結論。 | ||
+ | |||
+ | 然而反面的結論“如何對神才是成為富足”,要由第參段對門徒的教導來指出其道路。 | ||
+ | |||
+ | 文章最終七個命令動詞(29~34節)才是本段內容的中心教導,而其中(31~32)節更是焦點所在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== 分家業 == | ||
+ | 比較(民 27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設立” == | ||
+ | 另出現於(42,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== 今世財富 == | ||
+ | 路加論述今世財富,用了七段落經文來說明,(6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注意看並且提防自己遠離各樣貪婪”(15)節 == | ||
+ | 耶穌首先點出人心的問題在於貪戀今世所擁有的美物,而且常常是貪得無厭,無法放手。無論是是否為神所賜的,或自以為高超的理想、抱負,或種種使人的心牽掛的美好事物,都不是生命的最終價值。“提防自己”一詞原指警醒、看管,喻指維護、遵守(11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一個人他的生命關於資財對他而言不是在乎富餘” == | ||
+ | :資財原指被管束下的財產,即他所能自由運用的財物。生命無法離開屬世財物,否則生命在今世就無法存活,但生命的價值不在乎資財多寡,而在乎生命如何被使用。耶穌教導不在否定物質的必要性,而在否定物質的多寡去成為轄制人的。 | ||
+ | |||
+ | == (16~20)節 == | ||
+ | 此比喻中富人心中只有我的出產(17),我的倉庫(18),我得一切糧食和美物(18),我的魂(19或譯生命)。他以為所預備的可以在許多年中安歇、快樂,經文以這夜對比,時間掌握在神不在人。富人只為自己安歇、快樂,對比(13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你所預備的將要給誰?” == | ||
+ | 是比喻的最後一句,對比(40, | ||
+ | |||
+ | == “對於神沒有成為富足”(21)節 == | ||
+ | 富人為自己積世上財,神視他是窮乏的,此為耶穌自己評論比喻的主要教導意義。故而他要再向門徒指示神如何視人是富足的,文章談話對象的轉移在指出能真正求得真富足的人,不是外面幾萬的群眾,而是跟隨到底的門徒。耶穌深知這理,作者也傳達這理,神國只給小 | ||
+ | 群的,而非大眾化。 | ||
+ | |||
+ | === (12: | ||
+ | |||
+ | == “生命與食物(養生物品)”之比較 == | ||
+ | 由(15)節比較性的內容“生命與財產富裕”之間,在(22~23)節更具體化這個比較為“生命與食物(養生物品)”之間。耶穌的話不是二者只能擇其一的意思,而是何者才是當不斷為之掛慮,放在心頭上的。不是滋養生命的物,而是生命本身,就是神的國,但是如何做到?耶穌最後在(33~34)節中指出正確的道路。 | ||
+ | |||
+ | 兩段比喻(24~26)和(27~28)都以“你們現在當領悟理解”命令動詞為開首詞,指明雖是比喻說法,卻是門徒自己可以查覺生活周遭萬物就在述說神的道,門徒當分辨神的行事準則,也對比(54~59)假冒為善者不能分辨。因此這兩個比喻是明喻,耶穌自己點明其間比較性問題,聽者可自知其理。 | ||
+ | |||
+ | 反觀(16~20)的比喻是暗喻,看似耶穌已指出比喻的焦點,但事實對群眾耶穌沒有將當行的到道向他們指明,而只向門徒說明,群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 | ||
+ | |||
+ | (22~23)的句子結構和(29~34)三句是一樣的,同是命令動詞開始而因為作補充說明,使本段落結構前後相稱。 | ||
+ | |||
+ | == “思慮” == | ||
+ | 出現於(22, | ||
+ | |||
+ | == “尋求” == | ||
+ | 出現於(29, | ||
+ | |||
+ | === 尋求神的國 === | ||
+ | 尋求神的國即等同願神國來臨(11: | ||
+ | |||
+ | 尋求神國是為完成神的欲願才是要緊,由(49~53)節耶穌急迫完成他的使命所表達。正如(11: | ||
+ | |||
+ | === 「變賣資財、凡物公用」當如何實行? === | ||
+ | |||
+ | (33)節“現在就變賣你們的資財,並且現在就恩給施捨罷”:延續(11: | ||
+ | |||
+ | 當詳加比較聖經教導,在耶穌短暫的服事期間,十二使徒是放下所有來跟從主,耶穌也如此要求他人(9: | ||
+ | 事實上保羅深深抓住耶穌教導的中心思想,不在於如何執行變賣所有資財去救濟,而在於將所有資財適時、適地、適量地投入神國裡,不浪費神所賜的資源才是重點。 | ||
+ | == “現在就為自己製作不變舊的錢囊,無窮盡的寶藏在天上” == | ||
+ | 最後一個命令句,指出前一個命令的真正意義在於造作天上的寶藏。變賣與施捨是手段,在天上有永不衰殘的基業才是目的。每一信徒如何遵守耶穌的教導,在此就顯示他跟從主的強弱程度,神在天上的報答也據此回應。重要的是在適當時機,有及時的捨棄。最後(34)節格言,點出人心中的價值觀是否與神契合。 | ||
commentary/luk_12.1358503262.txt.gz · 上一次變更: 2024/04/04 20:43 -0500 Thu. (13 個月前) (外部編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