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== 《傳道書》總論 ====== * 時間:20160227 * 講員:LYH 長老 * 地點:嘉義 * 錄音: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090942-dm555626-shema_israel.mp3|宣認-以色列啊,你要聽!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091500-dm555627-hymn-140-axrdzmlg.mp3|詩頌-140首 安息日的讚美靈歌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092236-dm555628-hymn-0-sml.mp3|詩頌- 生命路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093230-dm555629-eccl-c1v1-c12v14-prayer.mp3|禱告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093920-dm555630-eccl-c1v1-c12v14-read.mp3|讀經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04046-dm555631-eccl-c1v1-c12v14-commentary.mp3|《傳道書》總論-講解一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04416-dm555632-hymn-0-wbzldgc.mp3|詩頌- 我把真理當歌唱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10556-dm555633-eccl-c1v1-c12v14-commentary.mp3|《傳道書》總論-講解二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14720-dm555634-eccl-c1v1-c12v14-commentary.mp3|《傳道書》總論-講解三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15142-dm555635-hymn-158-zhglnzwszx.mp3|詩頌-158首 智慧公論:逆者亡順者興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15806-dm555636-eccl-c1v1-c12v14-prayer.mp3|禱告}} * {{:commentary:eccl:20160227-120104-dm555637-eccl-c1v1-c12v14-commentary.mp3|《傳道書》總論-講解四}} * 讀經:(傳 1:1-18; 5:1-7; 12:1-14) ===== 無人有權掌管生命 ===== > Ecc 8:8 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、將生命留住.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.這場爭戰、無人能免.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。 常有人說:「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。」這話是錯誤的!人多以為擁有生命,但當死亡來到,就如強盜來到,把生命搶奪走。 因此,導致許多人認為《傳道書》很消極。 ==== 「地永遠長存」是何意? ==== 〈耶和華見證人會〉的宇宙觀、世界觀、人生觀,有許多來自《傳道書》,但卻是誤解的。他們認為「地是永遠長存」(傳 1:4),因此便認為地永不廢。但這實在是「斷章取義」!因為這一節是「比較性」的說法,是將地與人存在的時間長短相互比較,強調地存在時間大大地長於人存在時間。 ==== 「勞碌」代表著律法上的咒詛 ==== 「勞碌」必須根據《創世記》,始祖犯罪後所受的咒詛。 ==== 「傳道者」之意 ==== 「傳道者」本意是「宣告、召集者」。例如摩西召集百姓,要將神的話向會眾傳佈,他就是傳道者。 ==== 傳道的內容 ==== 参見多爾西的《約中之鑰》架構 * 題目:以第三人稱提出本書的作者(1:1) 傳道者的言語 * A 詩歌:人生的短暫和微不足道與大地的永存相比(1:2-11) * 簡短、詩歌體裁 ˙以格言開始 * 主題:記念、地、日光、風、水的循環、永恆、往、轉行、歸還…等 * B 智慧的失敗 找不到人生的意義,也找不到方法達到人生的意義(1:12-2:26) * 長篇、散文體裁、自傳式 ˙主題 智慧 * C 有關時間的詩歌,人不能看見整全的圖畫(3:1-15) * 簡短、詩歌體裁、十四行詩 * 題目:時間、死、生、哀慟、笑、毀壞 * 生有時、死有時(3:2) * 笑有時;哀慟有時(3:4) * 重點:(3:11)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,成為美好,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 * 生死都有時,神要使之成為美好,這關乎永生。 * 得享安靜:心中若不能安靜,就不得平安。世人多為私利而自尋苦惱。 * D 中心點 敬畏神 學習去理解這個世界帶來的道德困惑,並仍在其中享受生命(3:16-6:12) * (5:1)近前聽勝過愚人獻祭 * 耳要聽、行動要謹慎;聽從勝過獻祭、順服勝過羔羊脂油。 * (5:2)不可冒失開口、不可心急發言 * 口要謹慎,許願要快償還。(5:3-4)每句前都有因為,表明其原因。 * C′ 有關時間的詩歌(回應 3:1-15 的實際忠告)(7:1-14) * 簡短、詩歌體裁、十四行詩 * 題目 時間、死、生、哀慟、笑、毀壞 * B′ 智慧的失敗(回應 1:12-2:26) 雖智慧未能找到人生的意義,也不能解釋生命帶來的困惑,作者仍提出實際的忠告 儘管智慧有其不足之處,仍依智慧的帶領生活(7:15-10:19) * 長篇、散文體裁、自傳式 ˙主題 智慧 * A′ 詩歌 有關人生短暫(回應 1:2-11)年輕時享受生命和記念神(10:20-12:8) * 簡短、詩歌體裁 ˙以格言開始 * 主題 記念、地、日光、風、水的循環、永恆、往、轉行、歸還…等 * 年老:痛苦、勞碌、虛空、死亡——都是咒詛。 * 摩西到年老都沒衰敗(原文是保有水份,不枯乾),因此,只要遵守神的律例典章,神會使之健康到老,直到壽數盡了。 * 現代人遠離神,為了維持健康,便依靠藥物,雖可維持生命,但卻不見得是美好的。 * 神必審判(12:14),所以人當盡力去行善。不要到審判時如以掃痛哭。不要去做肉體的奴隷,(11:10)要從肉體克去邪惡(不放縱)。若不克去邪惡,必致衰敗死亡。 * 結語 傳道者的言語(12:9-14) (3:16-6:12)提出六問題與解答,中心點是敬畏神,要償還所許的願(5:1-7(4:17-5:6)) ---- 我們在2003年時探討過,當時觀點: * 智慧觀 * 未提律法教導、信望愛 * 對死亡無奈 * 多偏重於人世間智慧 * 會使人易於落入享樂觀 * 勞碌:不同於其他經文。 * 新事:與(賽)中的新事不同。 * 子孫:(6:3-6)不同於其他經文談到子孫多和生命延續有關。 * 得不到滿足。 數年前談論之觀點: * 智慧,要由律法來審視,才能傳達出生命之真義。智慧是對律法和先知的補充。 * 智慧文學不可脫離律法的法則,否則會成為世俗文學。若其中不能找到律法法則,則是偽經。 * 智慧文學是希伯來人理性文化的表達,和律法一樣,是神所使用的工具。理性若脫離靈的引導,便會成為世俗。因此,《傳道書》在最終便會談到神的靈,便是與神的律法產生關聯。 ==== 和約伯記比較 ==== (利 26)、(申 32)中的福與禍,是否能在今生應驗? * 約伯記中認為,在今生中不見得應驗。 * 傳道書中認為,在今生中可以得應驗,會經歷福樂或咒詛。 ==== 人生是殘酷的 ==== 有某作者言:(傳)中表明,人生是短暫和殘酷的。因此需要在其中得到永恆,這就需要人去敬畏神,才能得到永恆。 (傳)中不談救主,而強調創造。其中不用「雅威」,而用「神」。一般認為,用「雅威」多與盟約、救贖、慈愛有關;用「神」多與創造有關。 (創 1-2)人在第六日被創造出來,但為了活下去,需要消耗地中生長的植物。有人認為不殺生,而只食素菜,因其認為只有動物才有生命。但實際上,植物也是神所造的生命,人要吃植物,就表明了生命本來就是殘酷的。 人若有生命,但卻沒有敬畏神,不遵守神的律法,則此生命是無意義的。神的律法表明了神所要的次序,人需要去守神的律法,才是有意義的。 ==== 問與答 ==== === 智慧有何用? === (1:18; 2:16)看似智慧無用——因為智慧人和愚昧人都會死。 (3:19)人和獸無異? === 人世有何益? === (9:10)看似人死後便一切全無。 (11:9)看似要人及時行樂。 === 長老回答 ==== 及時行樂是基於你勞碌後所得的份,而非不勞而獲之樂。這是有限定範圍的,因為若人不克去邪惡,神必審問。因此在吃喝之時,仍要注意克去邪惡,有所節制。 滿了一把,得享安靜,強如滿了兩把,勞碌捕風(4:6)。這並不意味著人要多多勞碌。 神的兒子,應著眼於為神的事勞碌,就如主耶穌教導:「要先求神國神義,所需用的將加給你。」這是需要信心。當人尚未明白此點時,就如瞎子行路,直他他的眼開了,便明白過去所行是虛空的。 === 傳道回答 === 智慧人和愚昧人,就生命的終點而言是一樣的,但在人生過程中,智慧能成為人的幫助(7:15-10:20)。人不能用智慧去找出神的奧秘,卻可以探查出神治理的模式,就是可以明白神的律法,參(7:19-20),原文是「……因為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……」。 === 長老答 === (7:25)原文直譯「邪惡的愚昧,愚昧的狂妄」,這是關乎律法的。 (7:26)有等婦人比死還苦……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他,有罪的人卻被他纏住了。這也關乎律法。 (7:28)找正直人,男人千中有一,女人中找不到。 本書內容真好,但很難令常人接受。 === 傳道言 === 從人生中來體悟神的律法。 === 長老言 === 約伯記也是從人生反常的經歷,來明白真理。 死亡一事,人人是公平的。若惡人不死,則人生太殘酷,因為惡人不得報。 所有時候都由神掌握。 === 又言 === 傳道者由世事的短暫虛空,導人追求神國的永恆真實。其道途便是敬神、去惡、行善。